全球资本市场的舞台上,香港一直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作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香港资本市场历经百年风雨,逐渐演变为一个成熟且充满活力的金融中心。如今核心配资知识网,随着中国科技力量的崛起和国家政策的支持,港股市场正迎来全新的“科技时代”。从独具特色的科技企业到中概股的回归,港股不仅是中国核心科技资产配置的战略要地,更可能是未来三年内投资者不可忽视的增长空间。
一、 港股科技:从历史走向未来
(一) 香港资本市场:百年演进,科技当道
香港资本市场历经近200年的发展,已形成了一个完整且发达的金融体系,涵盖股票、债券、衍生品等多种金融产品。其中,金融、地产、科技和消费行业占据了市场的主要权重。从最初的英资时代,到后来的华资时代、中资国企时代,香港市场不断与时俱进。如今,随着国内科技转型的加速,港股或已正式迈入“中资科技时代”。
这一转变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和市场的结构性变化。21世纪以来,中国深化科技转型,带动一大批优质高科技企业选择在香港上市。尤其是香港联交所推出的一系列新政,如18A(允许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18C(特专科技公司上市通道)以及2025年5月上线的“科企专线”,为科技企业提供了更便捷的上市路径。这些政策不仅吸引了更多中国科技企业走向世界舞台,也让港股成为全球资本配置中国科技资产的重要窗口。
(二) 科技新前景:港股的未来三年
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三年港股有望迎来科技板块的快速发展期。这一判断基于多重利好因素:首先,全球资本正在重新评估中国资产的价值;其次,国家政策持续支持企业境外上市;此外,南向资金(内地资金通过港股通流入)的大幅净流入,以及中美贸易博弈带来的中概股回流趋势,都为港股科技板块的上升趋势提供了支撑。可以说,港股正站在历史性发展空间的前沿。
l 全球资本重估港股:中国资产进入2025年的估值水平仍然在全球范围内处于洼地水平,亟待价值重估。在全球科技产业格局加速重构的背景下,港股市场正成为全球资本配置中国科技资产的战略要地。
(数据来源:Wind,中信建投,截至2025-05-12)
l 国家政策支持:去年4月,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证监)为了进一步拓展优化沪深港通机制、助力香港巩固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以及共同促进两地资本市场的协同发展,发布了五项措施,其中一项就是支持内地龙头企业来港上市;今年1月,中国央行行长潘功胜也表示将提高国家外汇储备在香港的资产配置,不断优化中国内地和香港两地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机制,将进一步扩大香港在全球资本市场的影响力。
l 南向资金持续流入:在全球科技产业格局加速重构的背景下,港股市场正成为全球资本配置中国科技资产的战略要地,中国境内南向资金也踊跃流入。2025年一季度,主动偏股基金对港股的配置相比上季度末提升5.2个百分点,港股配置比例超过30%,达到近五年新高。截至2025年4月,南向净流入规模已超过6千亿港元,已经相当于去年全年流入8,078.7亿港元的四分之三,日均流入规模为去年的2.5倍。
l 中概股有望回流:中概股若持续回流港股,有望为市场成长属性注入了新动能。美国财长贝森特于2025年4月9日表示,在美上市的中国企业存在退市风险,而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随即表态,“针对全球最新变化,已指示证监会和港交所做好准备,若在海外上市的中概股希望回流,必须让香港成为它们首选的上市地。”
二、港股未来投资:四大方向值得关注
在港股科技板块快速崛起的背景下,以下是四个值得重点关注的方向。
(一) 香港独有标的:相较于A股的稀缺性
由于内地和香港两地的金融监管环境不同,港股对企业所属行业的包容性更强。一些在A股创业板、科创板或北交所无法上市的企业,往往会选择香港市场。这些企业就形成了港股的“独有标的”。
近年来,联交所不断推出改革政策,比如18A(支持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18C(特专科技公司)以及19C(海外发行人第二上市)等,为许多因盈利不足或市值规模较小而无法在A股上市的企业提供了宝贵的上市路径。目前,港股市场中不乏一些业绩亮眼的“第一股”,包括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潜力巨大的特专科技企业以及消费类产品/服务企业。这些独有标的往往具有稀缺性,值得投资者关注。
(二) 香港优质上市公司:科技龙头的聚集地
自2018年港交所启动上市制度改革以来,新经济企业在港股的占比显著提升,从2015年的34%增长到近60%。未来,港股有望吸引更多科技龙头公司上市,成为布局中国科技崛起的重要入口。
目前,港股汇聚了一批以“中国科技十杰”(Terrific10)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包括阿里巴巴、腾讯、美团、小米、比亚迪、京东、网易、百度、吉利和中芯国际。这些企业覆盖了半导体、新能源汽车、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中国科技的核心领域,彰显了港股在全球科技投资中的战略地位。对于希望投资中国科技未来的投资者来说,这些优质上市公司是不可错过的选择。
(三) A+H模式:两地上市的双重价值
近年来,政策支持和企业自身全球化战略的需求,促使越来越多的A股上市公司选择赴港二次上市,形成了“A+H”模式。这种模式之所以受到青睐,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港股市场汇聚了全球资本,投资者类型多样(包括国际机构、主权基金、对冲基金等),IPO融资和再融资机制对A股公司极具吸引力;二是赴港上市有助于企业在国际市场拓展业务,增强全球竞争力。
从行业分布来看,2024-2025年拟赴港上市的公司主要集中在消费、科技、新能源和生物医药等领域。对于投资者而言,A+H模式的企业既能在A股市场享受国内政策红利,又能在港股市场获得国际资本的支持,具备双重投资价值。
2024~2025年AtoH企业梳理:
(数据来源:Wind,中信建投,截至2025-05-16)
(四) 中概股回归:港股的新亮点
目前,在美上市的中概股总数接近400家,总市值超过9200亿美元。然而,中美科技和贸易摩擦带来的不确定性,让不少中概股面临“除牌”风险。赴港二次上市成为应对这一风险的重要选择。
为了迎接中概股回归,港交所近年来推出多项改革政策,截至2025年3月底,已有33家中概股成功回流香港。香港财政司长陈茂波也在2025年4月表示,将确保香港成为中概股回流的首选地。成功承接中概股回归,不仅能加速香港融入“双循环”格局(国内国际双循环),为中国企业国际化提供跳板,还能吸引更多海外资金配置中国资产。对于投资者来说,中概股回归标的无疑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亮点。
三、揭秘恒生科技:四大方向通通all in
(一) 香港独有标的:相较于A股的稀缺性
恒生科技指数包含了一些在香港市场独家上市的科技企业,这些企业可能由于政策、行业特性或上市要求等原因未在A股上市,因此具有稀缺性。例如,部分互联网科技公司/创新型企业/造车新势力在香港上市,投资者通过港股市场才能接触到这些标的。恒生科技指数作为港股科技板块的代表,自然涵盖了这些独有标的,体现了其相较于A股的稀缺价值。
参考成分股:地平线机器人-W、理想汽车、小鹏汽车、蔚来
(二) 香港优质上市公司:科技龙头的聚集地
恒生科技指数的成分股多为在港股市场上市的头部科技企业,这些公司往往是行业内的龙头,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创新能力。例如,像腾讯、阿里巴巴、小米等科技巨头都被纳入指数。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吸引了大量优质科技公司上市,恒生科技指数因此成为这些科技龙头的集中体现。
参考成分股:阿里巴巴、腾讯控股、美团、小米集团、比亚迪股份、京东集团、网易、百度、中芯国际
(注:“Terrific 10”当中,仅“吉利汽车”不在恒生科技指数成分股当中“比亚迪股份”将于6月9日正式被纳入恒生科技指数)
(三) A+H模式:两地上市的双重价值
恒生科技指数中部分成分股采用A+H模式,即同时在A股和港股上市。这类企业为投资者提供了两地市场的投资机会,港股市场往往由于估值差异、流动性或国际投资者参与度等因素,展现出独特的投资价值。恒生科技指数通过纳入这些A+H模式的科技公司,体现了其覆盖两地上市企业的双重价值特性。
参考成分股:中芯国际、海尔智家、美的集团、华虹半导体
(四) 中概股回归:港股的新亮点
近年来,许多在美上市的中概股选择回归港股市场,通过二次上市或主要上市的方式进入香港市场。恒生科技指数中包含了部分回归的中概股企业,如阿里巴巴、京东、网易等。展望未来,若剩余的中概股选择回流港股,有较大可能也会成为恒生科技指数的成分股。其核心原因在于,回归的中概股企业多为科技和互联网行业的龙头,符合恒生科技指数的纳入标准。例如,拼多多作为电商领域的领先平台,其创新的社交电商模式和庞大的用户基础使其成为港股市场的重要标的;文远知行则代表了自动驾驶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前沿,其回归港股进一步丰富了科技板块的投资选择。这些企业均有一定可能有望被纳入恒生科技指数。
恒生科技当中已回港上市的中概股:阿里巴巴、京东、网易等
(以上数据及信息来源:Wind,恒生指数公司,《中信建投-港股掘金系列之六:香港科技牛市-250528》;以上提及个股仅供参考,不构成个股推荐)
港股科技赛道相关ETF:
恒生科技指数ETF(513180),支持T+0交易。标的指数软硬科技兼备,囊括中国AI核心资产以及相较于A股更为稀缺的科技龙头。内外形势迎积极改善,叠加腾讯、京东、网易等科技龙头Q1财报表现亮眼,港股迎来多重正面催化,高弹性、高成长的恒生科技或具备更大的向上动能。(联接A类:013402;联接C类:013403)
T+0特别风险提示:跨境ETF实行T+0回转交易机制(即当日买入,在交收前可以于当日卖出),资金运作周期缩短,可能带来短期波动风险。
其联接基金存在联接基金风险、跟踪偏离风险、与目标ETF业绩差异的风险等特有风险。A类基金申购时一次性收取申购费,无销售服务费;C类无申购费,但收取销售服务费。二者因费用收取、成立时间可能不同等,长期业绩表现可能存在较大差异,具体请详阅产品定期报告。
风险提示:1.上述基金为股票基金,主要投资于标的指数成分股及备选成分股,其预期风险和预期收益高于混合基金、债券基金与货币市场基金,上述基金属于中高风险(R4)品种,具体风险评级结果以基金管理人和销售机构提供的评级结果为准。2.上述基金存在标的指数回报与股票市场平均回报偏离、标的指数波动、基金投资组合回报与标的指数回报偏离等主要风险。3.投资者在投资上述基金之前,请仔细阅读上述基金的《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和《产品资料概要》等基金法律文件,充分认识上述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和产品特性,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因素充分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在了解产品情况及销售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理性判断并谨慎做出投资决策,独立承担投资风险。4.基金管理人不保证上述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上述基金的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其未来业绩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对上述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5.基金管理人提醒投资者基金投资的“买者自负”原则,在投资者做出投资决策后,基金运营状况、基金份额上市交易价格波动与基金净值变化引致的投资风险,由投资者自行负责。6.中国证监会对上述基金的注册,并不表明其对上述基金的投资价值、市场前景和收益作出实质性判断或保证,也不表明投资于上述基金没有风险。7.本产品由华夏基金发行与管理,代销机构不承担产品的投资、兑付和风险管理责任。8.恒生科技指数ETF为境外证券投资的基金,主要投资于香港证券市场中具有良好流动性的金融工具。除了需要承担与境内证券投资基金类似的市场波动风险等一般投资风险之外,恒生科技指数ETF还面临香港市场风险等境外证券市场投资所面临的特别投资风险,包括港股市场股价波动较大的风险、汇率风险、港股通机制下交易日不连贯可能带来的风险等。9.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内容提及的个股不构成个股推荐核心配资知识网,ETF盘中涨跌价格不代表基金净值表现。
永旺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